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將近11月,再幾個星期將是美國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在這感恩的季節裏,最讓我難忘的是兩年前,嚐到那份令人難忘的慈悲滋味。



在兩年前的11月,我負笈來美。不久後,幸運地在住家附近的西點麵包店找到一份收銀員的零工。年關將近,感恩節、聖誕節與元旦新年佳節接連而至,民間家族聚會與宴會活動隨之增加,因此麵包店的生意忙碌異常。

 

 

 

記得,上班的第一天,亦是我平生第一次使用收銀機的日子。雖然我學習操作收銀機的步伐趕不上店裏興隆的生意,錯誤頻頻,老闆娘仍然耐心地教我如何面對層出不窮的大小狀況。第一次結帳的時候,實際結餘的金額與帳目有幾塊錢的出入。老闆娘安慰地說,今天是你上班的第一天,恰巧生意較忙,難免會犯錯。

 


第二次上班的時候,生意比第一次上班更加繁忙,購買蛋糕西點的客戶絡繹不絕。第二次操作收銀機雖不似第一次生疏,但店裏眾多商品的價格,一時間也記不清楚,對刷卡機的操作更是小生怕怕。打完生平第二場的麵包店硬戰之後,結帳時發現這回帳目居然差了十幾元。內心不禁憂慮為何自己的錯誤竟以十進位的方式擴大中。但老闆娘仍然和顏悅色地安慰說,可能在忙亂中忘了將某筆帳目輸入收銀機也不一定。


第三回上班的時候,麵包店裏的生意可說是達到最高潮,店員們各各忙得人仰馬翻,我懷著顫慄恐懼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操作收銀機,深怕會再出任何差錯。到了夜晚關鍵的結帳時刻,令我害怕的事情發生了:這次實際結餘的金額竟短缺了將近兩百元美金。我不知道要如何面對老闆娘,想到我這三次的工資仍不到一百元美金,要如何償還這筆巨額的債務呢?但老闆娘仍鎮定地安慰我,她回家後會幫我查帳,或許看出問題的端倪。


回家後,我失眠了好幾天,實在擔心不知如何面對那筆迷樣的帳目,更不知如何面對老闆娘與這份在異鄉的第一份工作。上班時,我害怕地不敢開口向老闆娘詢問帳目的問題。只是安靜地勤快完成手邊大大小小的雜務工作。這回結帳時,老闆娘開口說話了。她告訴我,其實上次的實際結餘金額與帳目完全相符,只是我與同班的同事將十張20元鈔票誤認為一疊一元鈔票。那時心中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只告訴自己要更加賣力為老闆娘工作。


一年後,老闆娘犒賞的員工聚餐中,我忍不住問老闆娘為何她當時並未指責我。她笑著說,收支過程的小差錯是在所難免;但若帳目出入太大時,極可能是算錯而不一定是大錯。老闆娘對員工的信任與寬大,使我至今仍難忘這份慈悲的滋味。


自幼生活平順、自律嚴謹,生平鮮少因個人因素出過大差錯的我而言,過去時常無法理解為何朋友或旁人,總會在一些自己認為簡單到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或頻頻出錯,或無法達到最基本的要求。面對諸如此類的狀況,只能秉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原則,提醒自己要學習「愛」的第一門功課──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無奈「忍」字頭上一把刀,有時忍到內心如刀割、滴血。覺得自己若能忍住心中的怒氣不發作就很不錯了,恩慈相待簡直難如登天。相對的,我們心中不滿的朋友亦不見得好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真難嗎?不!關鍵在於如何以信任與寬大的心胸消弭彼此間的認知差距,以及拿捏對人事物合宜的要求標準。


在眾使徒中,彼得向來是個熱情洋溢、自信滿滿,最勇於嘗試及表達自己的使徒。在逾越節最後的晚餐中,耶穌預言自己的受難,並語重心長地對彼得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廿二章31~32節)


彼得立即豪情的反應是:「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馬太福音廿六章35節);在此同時,耶穌卻預言彼得會三次不認他。


耶穌明白對他的使徒而言,他們即將面對一個空前的大考驗,無人能單憑個人情感與意志力勝過的考驗,「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馬可福音十四章27節)。因此,別離門徒前,耶穌仍不斷為門徒禱告,為門徒祈求在主裏堅強、合一的心(約翰福音十七章)。


耶穌被捕時,彼得逞意氣之勇削下大祭司僕人的右耳,想要保護耶穌。但耶穌卻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馬太福音廿六章52節),並醫好那人的耳朵。之後,門徒四散了。彼得雖尾隨耶穌到大祭司的院子,卻在那院中三次不認耶穌。


當彼得第三次在眾人面前否認他與耶穌的師徒關係時,雞啼了!「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路加福音廿二章61~62節)。相信這是充滿愛憐與期待的眼神,耶穌一方面憐憫門徒的軟弱,另方面更期待彼得跌倒後能站起來堅固弟兄們的信心。但對耶穌滿心虧欠的彼得,卻是傷心地痛哭自己的軟弱。


耶穌如何堅固彼得失落的信心?約翰福音廿一章記載,在耶穌復活後第三次的顯現中,耶穌連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這接連三次的問句,似乎將彼得帶回三次不認主的傷心回憶中。但每當彼得真誠地回答:「你知道我愛你。」時,耶穌便再一次託付彼得重要的使命:餵養主羊。連續三次面對面的問與答,彼得再次地確認他愛主的心志,更得著信仰努力的方向。


耶穌明白彼得愛他的心,耶穌了解彼得在面對耶穌受難的事件中,彼得遠超過人性所能的自我要求,與現實失落差距的挫折感。因此,耶穌未曾責備只以柔聲堅立彼得的信心。其實,耶穌對彼得的要求標準是:不至於失了信心,回頭以後,要堅固弟兄(路加福音廿三章32節)。


按聖經希臘文原文,耶穌前兩次所使用的「愛」是最高境界的「聖愛」或「父愛」(agape:無條件犧牲奉獻的愛),但第三次耶穌使用的「愛」是「友愛」或「自然愛」(philos:有條件付出的愛)來問彼得,因為彼得每次都使用「友愛」(philos)的「愛」回答耶穌。透過這三次的問與答,耶穌調整他與彼得間的認知差距,按彼得所能地凝結共識、設定共同的標準去愛主、餵養主羊。


若細細思索我們成長的歷程,或許你會發現自己似乎在不斷地嘗試錯誤,從錯誤中學習、成長並尋求新的發展方向。成長的路上不知曾接受多少來自周遭親友們無限的關愛、包容與體諒。同時我們也學習如何原諒別人的過犯並重新接納自己與接納得罪我們的人再成為朋友。或許關鍵不在於得罪與否,而是彼此間見解上或偏高或偏低的認知差距。


朋友,你若嚐過慈悲的滋味,便知道這甘甜滋味是鼓舞人向上的「愛的成長劑」。當我們犯錯時蒙人信任的體諒,得罪人時獲得寬大的饒恕,慈悲的暖流豈不感人肺腑、激勵人心?是否願將這份慈悲的滋味與生活周遭的朋友分享,讓他們也嚐嚐慈悲的甘美?是否願意將生活中的人際衝突化作凝結共識的契機?是否願意將生活裏的挫折蛻變為新的努力目標呢?為自己與朋友點一份「慈悲」的心靈特餐吧!

 

◎撰文/璞拙 ◎期數:303期 ◎2002.12號